景物描写秋天烘托伤感的诗词(100句)

作者:admin 阅读:

一、景物描写秋天烘托伤感的诗词

1、释义: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,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,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,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。

2、描写秋风落叶的伤感诗词有:《山行》年代: 唐 作者: 杜牧《枫桥夜泊》年代: 唐 作者: 张继《燕歌行》年代: 魏晋 作者: 曹丕《登高》年代: 唐 作者: 杜甫 《秋雨叹》年代: 唐 作者: 杜甫

3、这首诗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、“诗仙”李白仕途失意后在当涂之作,那时诗人对未来已经不抱希望,但自负才华而怨艾无人赏识的情绪仍溢满诗中。

4、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。文章开头,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: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,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。这简捷的开头,实际上并不简单,灯下夜读,是一幅静态的图画,也可以说,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。这样由伏到起,在动静的对比中,文势便蓄成了,有了这种文势,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,自然流泻。同时这种从静到动、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,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。

5、秋景有时飞独鸟,夕阳无事起寒烟宋·林速《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》

6、绮席凝尘,香闺掩雾。红笺小字凭谁附。高楼目尽欲黄昏,梧桐叶上萧萧雨。

7、紫案焚香暖吹轻,广庭清晓席群英。

8、有时:有固定时限。渥:红润的脸色。黟(yī)然:形容黑的样子。星星:鬓发花白的样子。奈何:为何。非金石之质:指人体不能像金石那样长久。戕(qiang)贼:残害。

9、白话文释义:今日的春光如同昨天一样明媚,碧树绿草间,有黄鹂鸟在唧唧鸣叫。蕙草就枯萎凋零了,衰飒的秋风吹来阵阵凉意秋天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,冰冷惨淡的月光下纺织的女子正独自伤悲。她为群芳的逝去而感到无限忧愁,繁盛的枝叶如今都已凋落,秋露浓浓,让人感到无限落寞。

10、释义: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,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。

11、我叹道:“唉,可悲啊!这就是秋声呀,它为何而来呢(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)?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,它的色调暗淡、烟飞云收;它的形貌清新明净、天空高远、日色明亮;它的气候寒冷、刺人肌骨;它的意境寂寞冷落,没有生气、川流寂静、山林空旷。

12、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
13、秋到边城角声哀,烽火照高台。悲歌击筑,凭高酹酒,此兴悠哉。

14、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
15、秋景有时飞独鸟,夕阳无事起寒烟。——宋·林速《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》

16、落叶流风向玉台,夜寒秋思洞房开。

17、初淅沥以萧飒,忽奔腾而砰湃,如波涛夜惊,风雨骤至。其触于物也,鏦鏦铮铮,金铁皆鸣;又如赴敌之兵,衔枚疾走,不闻号令,但闻人马之行声。予谓童子:“此何声也?汝出视之。”

18、昨夜霜风,先入梧桐。浑无处、回避衰容。问公何事,不语书空。但一回醉,一回病,一回慵;

19、"对比"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、事物或同一人物、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,起到强调的作用。如新旧对比,美丑对比

20、第在一段描写里,对主体理解不同,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。

二、描写秋天景物的古诗句

1、天阶夜色凉如水,坐看牵牛织女星。

2、译文: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,日暮时分,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。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,江水清清,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。

3、洛阳城里见秋风,欲作家书意万重。

4、先写衾枕之冷,再写窗户之明,又写竹折之声,连从三个方面来烘托夜雪。托体是“衾枕之冷”“窗户之明”“竹折之声”,主体是夜雪。与渲染不同,烘托的托体与主体,既不相似,也不相属,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。再回头看例托体是行人、少年等人的反应,主体是罗敷之美,托体能够反映主体,但托体并不是主体的具体表现形态,托体和主体并不相属。

5、宋词君:全词上片怀旧,以景语开篇,下片伤离,以景语结情,景语情语,丽雅工致,情韵兼胜;层层铺叙,步步迫近,委曲婉转,凄切动人。从此词可以看出:少游词以“情韵兼胜”而为世人传诵。他的“情韵兼胜”的艺术风格是在景物描写中展现的。少游的词作,写景而情在其中,一切景语皆情语,善于融情入景,既显豁,又含蓄,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。这首《满庭芳》,即鲜明地体现了秦词的艺术特色。

6、您问归期,归期实难说准,巴山连夜暴雨,涨满秋池。

7、花自飘零水自流,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

8、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,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。

9、玉阶阴阴苔藓色,君王履綦难再得。

10、宋词君:作者一生多舛,几遭贬谪。这时,曾经骄傲的才子,回望一生漂泊,秋风中过往的淡然、坚定、洒脱似一一看穿。这时的他褪去了才子的傲然,伤得真切。全词悲切中又有作者一如既往的旷达,也表达了作者对坎坷一生的无谓态度,在伤感中放任心性的情感,哀而不伤。

11、寒花疏寂历,幽泉微断续。

12、况属高风晚,山山黄叶飞。

13、秋景有时飞独鸟,夕阳无事起寒烟。—— 《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》 宋·林速

14、 金井梧桐秋叶黄,珠帘不卷夜来霜。—— 王昌龄《长信怨》

15、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。兰有秀兮菊有芳,怀佳人兮不能忘。

16、如周邦彦的《苏幕遮》:“燎沉香,消溽暑。鸟雀呼晴,侵晓窥檐语。叶上初阳干宿雨、水面清圆,一一风荷举。故乡遥,何日去。家住吴门,久作长安旅。五月渔郎相忆否。小楫轻舟,梦入芙蓉浦”由眼前的“荷”触发了自己的情思,想到故乡的“芙蓉浦”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

17、 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—— 范仲淹《渔家傲·秋思》

18、暮蝉不可听,落叶不堪闻落叶他乡树,寒灯独夜人落叶西风时候,人共青山共瘦万里悲秋常作客两行斜雁碧天长,晚秋风景倍凄凉.秋风秋雨愁煞人已觉秋窗愁不尽,那堪秋雨助凄凉日夕凉风至,闻蝉但益悲

19、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,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。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,但他借秋声告诫世人:不必悲秋、恨秋,怨天尤地,而应自我反省。这一立意,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,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。

20、含情不得语,频使桂华空。——《秋夕望月》张九龄

三、关于秋天写景的古诗

1、作者蓄积已久的深沉苦闷和悲凉没有人能理解。“童子莫对,垂头而睡。”唯有四壁的虫鸣,与“我”一同叹息。此情此景是何等悲凉:秋风呼号,秋声凄切,长夜漫漫,虫声唧唧,悲愤郁结,无可奈何,只能徒然叹息。

2、《秋声赋》在文体上的贡献很大。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,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,已经走向没落。

3、绿缛(lǜrù):碧绿繁茂。

4、本逐征鸿去,还随落叶来。

5、节物岂不好,秋怀何黯然!

6、原文:楼倚霜树外,镜天无一毫。南山与秋色,气势两相高。

7、“高楼目尽欲黄昏,梧桐叶上萧萧雨。”深秋,生命的流逝变得尤为明显,人们在秋天容易产生伤感忧郁的情绪,俗称“悲秋”。秋天对于文人而言,见到草木摇落,雁归花谢,便不禁悲从中来,千古悲秋之调从未断绝。不过除了悲秋,也有人从秋天获得欣慰。他们或喜淡远的秋景色,或从秋天找到契合于自身的某种精神。来,一起看看那些古代著名诗人笔下的“秋”吧。

8、强化诗词的意境,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。

9、天色黄昏,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,发出凄厉的哀鸣。

10、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——刘禹锡《秋词》

11、这节令风物有哪一点使人不称心?可不知怎的,我面对这满眼秋色,却禁不住黯然神伤。西风猎猎,市上的酒旗迎风招展;细雨濛濛,到处有金色的菊花怒放。想到国事家事,愁得我双鬓灰白;白白地耗费朝廷俸禄,我心中感到羞耻难当。什么时候能满足我的愿望——挽着鹿车,回到颍东,耕田植桑。

12、夫秋,刑官19也,于时为阴;又兵象也,于行用金。是谓天地之义气,常以肃杀而为心。天之于物,春生秋实,故其在乐也,商声主西方之音,夷则为七月之律。商,伤也,物既老而悲伤;夷,戮也,物过盛而当杀。”

13、(战国·楚屈原《九歌·湘夫人》)

14、早秋惊落叶,飘零似客心。

15、秋景有时飞独鸟,夕阳无事起寒烟宋·林速《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》对潇潇暮雨洒江天,一番洗清秋潇潇:小雨降落的样子。宋·柳永《八声甘州》宿雨朝来歇,空山秋气清宿雨:昨夜的雨。唐·李端《茂陵山行陪韦金部》远岸秋沙白,连山晚照红唐·杜甫《秋野五首》天上秋期近,人间月影清唐·杜甫《月》秋色无远近,出门尽寒山唐·李白《赠庐司户》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·刘彻《秋风辞》秋风萧瑟天气凉,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·曹丕《燕歌行》

16、这是《燕歌行》这首诗的开头三句。《燕歌行》是我国最早的七言古诗,全诗写一位独守空房的女子思念外出未归丈夫的悲伤心情。这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,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铺垫。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,有听觉的,有感觉的,它给人一种空旷、寂寞、衰落的感受。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。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,使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,还没有正面言情,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。

17、更深人去寂静,但照壁孤灯相映。酒已都醒,如何消夜永!

18、远岸秋沙白,连山晚照红。—— 《秋野五首》 唐·杜甫

19、雨色秋来寒,风严清江爽。—— 《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》 唐·李白

20、白话文释义: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、残伤,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。

四、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句并赏析

1、魏晋·陶渊明:《饮酒·其五》

2、欧阳子方夜读书,闻有声自西南来者,悚然而听之,曰:“异哉!”

3、天上秋期近,人间月影清。—— 《月》 唐·杜甫

4、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,以突出形象,营造意境。

5、宋仁宗庆历五年八月,“庆历新政”失败,执政大臣杜衍、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。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,也被捏造罪名,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,十月到任。欧阳修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;官场的倾轧,使他希图摆脱世俗纷扰,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,此诗即作于滁州到任后的一个秋天。《秋怀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。这首诗从感念“节物”出发,借景抒怀,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,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,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。

6、如杜甫的《登高》,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,景中渗情。颔联视野开阔,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,“景”既是具体的,又是宏观概括的。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——“万里作客”“百年多病”。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——“艰难苦恨”“潦倒”。就景而言,万木摇落的深秋、荒凉僻远的山城,本来就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,而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“老”“病”“艰难”的处境融合扩展,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。

7、诗歌巧妙地以“螺”作比,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,色调淡雅,山水浑然一体。

8、 砧杵敲残深巷月,井梧摇落故园秋。—— 陆游《秋思》

9、长安古道马迟迟,高柳乱蝉嘶。夕阳鸟外,秋风原上,目断四天垂。

10、在古诗词中,常以秋风、落叶作为萧瑟深秋的物象。例如:

11、银筝夜久殷勤弄,心怯空房不忍归。

12、“知否、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”(李清照《如梦令》)

13、酒酣夜别淮阴市,月照高楼一曲歌。

14、空园白露滴,孤壁野僧邻。寄卧郊扉久,何门致此身。

15、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(对比,两种现象矛盾对立)

16、西风酒旗市,细雨菊花天。

17、太阳转身了。我别过老樟树,朝南,唯见一座汉白玉雕像兀立,英姿勃发,乌纱锦袍的宰相巍然在上,不用猜,一定是文天祥了。涯山一战,南宋水军灰飞烟灭,文天祥成战俘,大宋从此化为水沫泡影。屠城将领欲留他一命,远押北庭二年,劝降,可是他头上华夏天空,有忠肝义胆天大地大圣人坐标;张良椎,苏武节,严将军的头,嵇侍中的血,张睢阳的齿,颜常山的舌。泱泱中华,哪一个壮士不惊天地泣鬼神,哪一个贤者不冰雪鉴日月?

18、试上高楼清入骨,岂如春色嗾人狂。

19、何时归去,共剪西窗烛花,当面诉说,巴山夜雨况味。

20、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。

五、秋天写景的古诗

1、“唉!草木是无情之物,尚有衰败零落之时。人为动物,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,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,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。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,就一定会消耗他的精气。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,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,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,乌黑的头发(壮年)变得鬓发花白(年老)。(既然这样,)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,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?(人)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,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?”

2、少年见罗敷,脱帽著绡头。

3、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。两首诗的可贵,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,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,在欣赏明净的山水和斑斓的树色中,赞颂了秋天的美好,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,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,表现了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。

4、——古诗词秋之意象:落叶

5、昨夜圆非今夜圆,却疑圆处减婵娟。——《咏月》李建枢

6、 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—— 张继《枫桥夜泊》

7、此文把写景、抒情、记事、议论熔为一炉,浑然天成。作者叙事简括有法,而议论迂徐有致;章法曲折变化;而语句圆融轻快;情感节制内敛;语气轻重和谐;节奏有张有弛;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。

8、秋风从触觉上给人以萧瑟的感受,落叶则在视觉上给人萧瑟的感受,激起人们的悲凉情绪。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,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,客中逢秋,见万木凋零,因起思家之念,遂写了一首《山中》:

9、夜深知雪重,时闻折竹声。

10、璇闺窈窕秋夜长,绣户徘徊秋月光。

11、砭(biān):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,这里引用为刺的意思。

12、余谓童子:“此何声也?汝出视之。”

13、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。箫鼓鸣兮发棹歌,欢乐极兮哀情多。

14、今春看又过,何日是归年?

15、秋阴不散霜飞晚,留得枯荷听雨声。——李商隐《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》

16、帝子降兮北渚,目眇眇兮愁予。

17、在秋天,草木从早春的鲜嫩,经历了整个酷暑的蓬勃,一直历练到秋天的丰厚、鲜艳。这个时刻,它把最美的状态呈现在天地之间。

18、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(767年)秋。当时杜甫生活很困苦,身体也非常不好。一天,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,登高临眺,百感交集。望中所见,激起意中所触;萧瑟的秋江景色,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,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。于是,就有了这首被誉为“古今七言律第一”的旷世之作。

19、宋词君: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,鼓角声充满悲哀,首句一个“哀”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。下片从上片的“凭高”和“此兴悠哉”过渡,全面表达了“高兴”的“兴”。整首词由“哀”到“兴”,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。

20、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,每逢佳节到来加倍思念亲人。遥想家乡兄弟们登高的时候,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。